你一直在给你自己设置障碍
1、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做啥事时,脑子里想的都是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认定很难解决,我们习惯找出一堆理由力证自己做不到,比如时间不够了、我的基础太差了。
然后呢?要么在开始之前放弃、要么在半道放弃,更有甚者在最后关头放弃,即使断断续续坚持下来了,中间的很多时间也浪费在沮丧以及纠结要不要放弃上面了。
拜托!你总是想着如何会失败,你就不会去想着如何才能成功了啊!
2、《富爸爸穷爸爸》中,穷爸爸的口头禅是「我可付不起」,富爸爸则坚持让孩子习惯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作者说:「这两句话,一句是陈述句,另一句是疑问句。一句让你放弃,而另一句则促使你去想办法。」
富爸爸告诉作者:「当你下意识地说出我付不起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问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则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专注于思考失败的可能性,理所当然你会选择逃避;专注于分析怎样才能成功,你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你越是去想自己哪儿不行、哪儿做不了,你就钻到这个牛角尖里去了!
3、《人格心理学》这本书谈到了一个概念叫「自我设障」,是指「为了保护自尊,在工作或竞争中设置障碍阻碍成功。」
简单说就是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不敢去做,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从主客观都找到各式各样、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一个事儿:「我不去做,是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
比如,我其实没那么想得到;再比如,时间太紧了,没有人完成得了;再再再比如,不行的,别人会嘲笑我的。
电影《邪不压正》里有一句话:「你总是给自己设置障碍,因为你不敢。」我当时听到这句话顿时豁然开朗,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的啊,它们根本就不存在!
4、如果你某段时间有个比较难的任务要完成,很多不会、很多要学,觉得压力很大,你不妨问问自己,你是想这个事儿的时间多,还是做这个事儿的时间多?
想的时候总是千难万难,因为你需要面对整个事情的全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那几分钟内,都从脑子里涌现,令人窒息。
就像是你要割麦子,在割之前,你站在那里看眼前的一大块土地,觉得好累好难;但是当你割的时候,你是要弯下腰去的,你只能看到眼前这一小片的麦子了,你挥着镰刀,一把接一把,就没有那么难了。
真正让你累的,是你想一件事儿的时间比你真正做这件事的时间多,而且是多得多!
5、「不相信自己的人,连努力的价值都没有」,以后大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你的大脑是在想着如何失败,还是在思考如何才能成功?
大多数障碍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它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比「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敢不敢做」!
财经数据库 @caijingshujuku 怎样可以最大化可能的改变穷人家小孩的命运,让其逆袭翻身? 这里我不给大家灌输各种励志故事的鸡汤,只简单的分享下相关研究给出的一些信息。 一项刊登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答案: 就是让穷人家孩子结交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作为朋友。 这个研究分析了美国数千万人的关系网,家庭,收入,以及人生命运的轨迹。他 们发现,对于一个贫穷的孩子来说,拥有富裕的朋友是未来改变其经济情况的最显著决定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贫困儿童在那些拥有70%富裕朋友的社区中成长,他们的未来收入将比那些没有跨越社会阶层的友情的同龄人高出20%。 这比起家庭结构、学校质量、孩子所在社区的种族构成和工作机会等因素更能预示未来的收入。 小孩子之间会相互模仿和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家长和学校的作用。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贫困的孩子能交到富裕家庭的朋友,他将接触到许多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他的父母所不知道的,包括学习课程、课外活动,以及各种考试(如SAT)和获得证书的途径。 这些信息对他在求学过程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因为贫困家庭的父母在这方面可能无法提供太多帮助。 在玩耍的过程中,贫困家庭的孩子会潜意识地模仿富裕家庭的孩子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模式。 久而久之,他的语言发展,包括词汇和表达能力,以及行为规范性都会有质的飞跃。 这种自己所身处的“网络”最后会不断的强化(enforcing)某些结构性优势,最终让一些穷人家孩子逆袭成功。 卢尔辰
留言
發佈留言